在全国拥有美术馆最多的城市,沿着“一江一河”的艺术行走有多精彩?
“这是一本写给公众的美术馆手册。每一条抵达美术馆的路径,我都反复走过。比如,从星美术馆到龙美术馆(西岸馆)有三种步行路径:沿着滨江走、沿着瑞宁路走、沿着铁轨走。”《行走上海美术馆》作者潘丽说,“抵达美术馆,就是抵达一种想象,把自身从现实维度中释放、从日常中释放,抵达更多样的文明和生命体验。而你,也会成为美术馆的一部分;通过你的抵达,完成作品的观看、行动、参与,成为文化的创作者。”
上海是全国拥有最多美术馆的城市。近年来,美术馆日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各类展览、公众开放日、公共教育活动层出不穷。我们为什么去美术馆?美术馆又为城市带来了哪些变化?9月17日下午,“看得见的美术馆——《行走上海美术馆》新书分享会”在上生新所茑屋书店举办。潘丽与策展人、城市研究者朱晔,儿童美育倡导者格桑,同济大学出版社常务副总编辑高晓辉等从不同视角探讨美术馆与城市的关系。
分享会现场
《行走上海美术馆》梳理了上海“一江一河”沿线的主要美术馆,以“水系”这一地理学概念重新排布了城市公共艺术版图,从建筑设计、策展、运营等多方面介绍了15座具有代表性的美术馆,其中包括由煤仓、电厂、车间等工业遗迹变身的美术馆,戴卫·奇普菲尔德、让·努维尔、安藤忠雄等建筑大师的倾力设计之作,坐落于滨江步道、外滩、里弄洋房、商场、写字楼里的美术馆等,勾勒出一张清晰生动的“上海美术馆地图”。
《行走上海美术馆》内页
“可以说,上海的艺术叙事是一场水的叙事。 ”潘丽提出,一江一河,黄浦江、苏州河作为上海的主要水脉,近20余年来发展孕育出一条傍水而生的艺术脉络。苏州河全长约6.3公里的滨水空间,至2023年已分布了100多处大小艺术空间。而黄浦江两岸更是汇聚了多重艺术地带:历史文化街区的外滩、2010年后系统开发的“西岸文化走廊” 工程项目、“后世博”场馆等。
苏州河艺术带的开端是M50。1999年位于上海莫干山路50号的春明粗纺厂(前身为创办于1937年的信和纱厂)停产,转型成为“春明都市产业园”。当时,大量租金便宜的厂房吸引艺术家工作室入驻,随后是画廊入驻,比如比翼艺术中心、香格纳画廊等。早期的M50奠定了上海当代艺术生态的肌理,彼时在此活跃的艺术家、画廊主,如今仍是上海艺术界的中流砥柱。
M50是自发形成的艺术区,背后是中国当代艺术迅猛勃兴的黄金十年。2010年后,美术馆级别的艺术机构相继入驻苏州河沿线,一条苏州河艺术脉络由此形成,从苏州河东段至外白渡桥,抵达外滩。外滩的百年建筑变身美术馆,又生成了独具风貌的外滩艺术生态。
《行走上海美术馆》内页
西岸是规划生成的艺术区。2011年年末徐汇区政府明确提出打造“西岸文化走廊”的品牌工程战略之后,“上海西岸”这个新的文化地标正式浮出水面。西岸片区涵盖西岸艺术中心、西岸文化艺术示范区、西岸艺术品保税仓库、西岸美术馆大道等诸多项目。美术馆大道自北向南分布着星美术馆、龙美术馆、西岸美术馆、上海油罐艺术中心,形成颇为壮观的博物馆集群, 并与滨江绿地和公园共生,成为颇受大众喜爱的公共区域。
以城市为主题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选址在黄浦江两侧。世博会结束后,“中国馆”成为中华艺术宫,“城市未来馆”则改造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当我们以水为脉串联起上海的美术馆时,‘博物馆史’这一时间脉络也蕴含在其中。”潘丽说,《行走上海美术馆》中介绍的15座美术馆涉及不同的运营模式,虽然运营背景各不相同,但现代美术馆在建构时都会考虑到“公共性”,将美术馆的“围墙”拆除,让其融入城市生活,不仅是建筑师在建造美术馆之初的理念,也是美术馆在展览和活动中的实际行动。书中还收录了馆长、设计师的独家访谈,以及150余幅美术馆空间及展览图片,带领读者展开一场“纸上的艺术之旅”。
不止于书,“行走上海美术馆”项目是面对城市发展迭代、知识生产与传播方式的改变而组织开展的一次“破圈”尝试,同济大学出版社联合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围绕“行走上海美术馆”这一主题与“空间阅读(图)”课程内容,以出版与教学为出发点,联动沪上各大美术馆、中小学校、街道社区等,搭建一个以出版为载体的社会公共教育媒介服务平台,通过图书出版、文创产品开发、公益活动等多种方式共同推动社会大美育。“行走上海美术馆”系列公益活动近日获2023年度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文化项目扶持资金立项。未来,同济大学出版社还将持续联动高校和社会优质资源,探索向大众和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知识服务和公共教育内容的可能。
CityWalk概念时下火热,同济大学出版社自2012年起就已开始策划“城市行走书系”,以“阅读点亮城市,行走启发思考”为理念,通过原创独特的题材、轻松生动的形式、中英对照的讲述,邀请作家、学者、媒体人、建筑师、设计师、摄影师等来自不同领域的行走者分享对城市的观察与思考,引导人们在行走中更全面地认识城市、理解城市,从更多元的视角体会城市文化。书系陆续出版《上海里弄文化地图:石库门》《王澍建筑地图》《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等18本。作为书系第18本,《行走上海美术馆》还诞生了IP形象“艺术猫兜兜”,在社交媒体开设账号,“带你去看美术馆,聊艺术、看设计、逛城市、享生活”。
“城市行走书系”
来源: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作者:施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