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的上海城市建筑史研究——从四大百货公司多维度阅读城市

2月12日下午,由上海图书馆、同济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开放的上海城市建筑史研究——四大百货公司”分享活动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办。上海的历史建筑及其城市空间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远远超出我们的认知和想象。近年来,近代城市建筑史的研究,已经成为上海史整体研究中最引人入胜的学术园地之一。其中,发端于18世纪末的新兴商业建筑——百货公司,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它在上海也走出了独特的发展路径。

8821676197045_.pic_hd.jpg

分享会上,《近代上海四大百货公司研究:建筑、消费空间、城市文化》一书的作者、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周慧琳结合个人生活和研究经历,从伫立在南京路西段的四大百货公司——先施公司、永安公司、新新公司、大新公司入手,围绕百货公司的诞生背景、地理位置,其创办者的姻亲、地缘和业缘关系,以及百货公司在建筑设计、空间布局、功能方面的发展演变与特点,带领读者全面深入认识近代上海商业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发展,以及消费文化的营造。通过系统地研究梳理,她指出,中国百货建筑发展有其特殊的路线和模式,它由海外华人主动吸收并在本土传播,其中经历了移植、消化、融合、发展的复杂过程。

DSCF7678.JPG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副馆长裘争平谈到,“商业也好,市政也好,都是与我们城市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无论是从博物馆做展陈的角度,还是从建筑研究的图书视角,都是希望能把背后的人文故事介绍给读者,让大家更多地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钱宗灏谈到,华商四大百货公司吸收了来自外商百货公司经营全球各式各样百货的理念,并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了独有的模式。而四大百货公司的建造本身也是一条时间轴,能看到从1917年到1935年近二十年间上海建筑风格的转变。

“开放的上海城市建筑史丛书”主编、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卢永毅在分享中谈到,通过这套丛书的组织出版,希望能将对上海建筑的多维度研究汇集起来,更全面地叙述上海现代化城市历程,这也是阅读城市的一种方式。百货公司的诞生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大,四大百货公司在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商业建筑,是为大家提供一个建筑可阅读的更丰富的维度。通过四大百货公司的建筑建造,新的都市空间建立起来,城市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改变了城市天际线;而从建筑风格来看,百货公司是一种新的综合体,对上海乃至中国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场所,它推动了从传统城镇模式向大都市生活模式的转变,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购物体验与交流方式。

封面.jpg

据介绍,同济大学出版社“光明城”组织策划的“开放的上海城市建筑史丛书”以近代上海的对外开放和中西交流为背景,以城市现代化进程及其文明嬗变为基底,从都市新建筑类型、职业建筑师实践、西方建筑文化思潮的影响以及传统园林的蜕变等多个角度,用多样的历史叙述和图文并茂的方式,将近代上海城市与建筑现代转型的剧烈变化呈现出来,以多视角考察近代中国建筑与城市进程中的现代性议题,并以此作为认识、理解和推动当代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的有力的学术支持。丛书坚持选题的开放性、时空的开放性、观念的开放性和主体的开放性,力图更加真切地呈现上海近代建筑的时代面貌及其城市的文化景观。目前已出版《近代上海四大百货公司研究:建筑、消费空间、城市文化》《华盖建筑事务所:1931—1952》,后续还将出版《豫园历史研究:从东南名园到文化遗产》《佘山教堂建造的历史寻踪》。